秀山網訊 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梅江鎮興隆坳村位于秀山城東南處,全村轄區面積11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村小組9個,927戶3765人,是秀山唯一的村級黨委,黨員92人。近年來,興隆坳村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鄉風增善、村莊增靚、產業增效為抓手,積極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模式,通過推行鄉村治理“積分制+清單制”、建立“和事堂”人民調解室、打造“數智化”治理一張網,走出了一條鄉村善治新路徑,成功解鎖興隆坳村的和諧“密碼”。
“積分制+清單制” 激發村民主動性
翻看興隆坳村“積分制”臺賬,一事一記錄,事事有積分,分分有內容:張宗英孝敬父母、鄰里關系和睦,記1分;張宗芳積極參加村莊清潔行動,記3分;尹仕珍勸架并解決鄰里實際問題,記4分……
興隆坳村村民符佐勇逢人便說:“有了積分制,以前誰都不愿管的事,現在主動伸把手,大家把積分當作一種榮譽。”
如今,在興隆坳村,人人變“前哨”,村民也從“一旁看”轉向“一起干”,從“要我干”變成“我要干”。
“這樣,就將村民的日常行為由傳統的口碑評議,轉化為可以量化、可以評價的數據指標,為無形的村規民約賦予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價值。”村黨支部書記秦龍兵說,興隆坳村將持續推行“積分制”管理模式,積極利用“渝益農積分”數字化平臺,不斷強化黨建引領作用,擴大推行范圍,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構建美麗宜居的生活環境,提升村民素養和鄉風文明建設,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我家積分排名靠前,村里優先推選我家為‘最美庭院’。”張宗芳家庭獲得2023年全村“最美庭院代表”榮譽稱號,她十分開心。
興隆坳村黨支部創新“黨建+鄉村治理”新模式,出臺了《鄉村治理積分管理細則》,內容分為基礎積分、勤奮敬業、環境治理、文明和諧四大類別,涵蓋了孝親敬老、遵紀守法、勤勞致富、家庭整潔、熱心公益、綠色環保等涉及村民生活各個方面,其中正向激勵29條、負向約束11條,所有條目清晰易懂,積分收集—記錄—轉化—兌換全流程公開透明,積分隨時可查,商品隨時可兌換,讓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和方向更明確。積分制按季度進行考核,對年度積分達到300分以上的,授予“五星級文明戶”或“五好家庭”等榮譽,并在村級紅榜公示、通報表揚,作為評先評優或政策扶持中優先考慮的對象。
(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超市)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領導農村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火車頭”。興隆坳村鼓勵基層黨組織、黨員在推行鄉村治理“積分制+清單制”工作中作表率、當先鋒,引導群眾主動參與治理。
今年以來,興隆坳村黨支部發動廣大黨員在推動基層治理中主動作為,積極引導群眾全力配合新農村建設、農村垃圾革命、污水管網鋪設、廁所革命實施等重點工作。完成“清單制”制度上墻,設置積分超市,開展“積分制”評比及物品兌換454戶,安裝太陽能路燈50盞,新建農村污水管網2000米,積極探索“院落制”管理,不斷推行鄉村治理“大事政府辦、小事村社辦、私事自己辦”善治機制,群眾滿意度達98%。
“和事堂”調解室 巧解矛盾千千結
“她把我房屋復墾的4萬元錢拿來用了,她每個月得給我生活費……”“我要養家養娃兒,我沒錢,管不過來……”今年,興隆坳村的包某和兒媳朱某兩人因生活費用及贍養問題發生激烈爭執,互不相讓。后經過“和事堂”人民調解室調解,最終雙方達成和解,家庭關系重歸和睦。
在興隆坳村,“和事堂”因人而異開“土方子”“對癥下藥”,化解天價彩禮、豪華喪葬、名目繁多的人情禮金、農村老人“老無所養”等大小矛盾糾紛已成常態,讓“疑難雜癥”“藥到病除”,成為矛盾糾紛化解的“集散地”和社會治理的“晴雨表”,當事人無不對“和事堂”豎起大拇指。
“大家過日子出現矛盾,就像鍋碗瓢盆互相碰撞一樣不可避免。只要調解得當,就會冰釋前嫌;如果協調得不好,就容易激化矛盾,引起更大的麻煩。” 常年與群眾打交道的村黨支部副書記兼任“和事堂”堂主劉永明感觸很深。有矛盾、有糾紛的,就到“和事堂”來,大家坐在一起,有問題一起討論,一起解決,讓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興隆坳村“和事堂”調解村民矛盾糾紛現場)
興隆坳村“和事堂”創建于2012年,是由當地退休干部、婦女代表、鄉村教師、村里威望較高的群體自發組成的自治組織。這些鄉村能人自稱“和事佬”,在當地推進重慶秀山興隆坳現代農業園建設時,以中立者身份調解了大量土地糾紛,后又發動群眾參與產業結構調整,確保了園區的順利建設,讓興隆坳這個小山村越來越興隆,變得“名副其實”。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梅江不少居民搬遷到縣城甚至主城,“和事堂”面對面溝通調解的方式變得愈發困難,各種因素導致“和事堂”的工作開展陷入了窘境。
對此,梅江鎮整合各方資源,運用數字化、信息化平臺技術,對原有“和事堂”進行升級改造,打造了“云上和事堂”新模式,依托當地村委會會議室設立視頻調解廳,增設話筒、顯示屏、攝像頭等設備,實現基層矛盾調解“一屏解”。
當前,興隆坳村優化完善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老年協會等組織,深入構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創建黨群網格服務矩陣,精心打造“和事堂”“云上和事堂”,創建“和事佬”調解機制,推動鄉村治理再發力。2024年以來,當地信訪總量和重復信訪率持續下降,調解成功率和滿意率均為100%。
“數智化”新治理 織就鄉村一張網
農村政務數字化、智慧農業、智慧村務、村情村貌“一屏通覽”、基層聲音“一鍵直達”……這樣的數字化應用場景正在興隆坳村上演。數字技術在為經濟提供強大動力的同時,也讓基層治理有“質”更有“智”,不斷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近年來,興隆坳農業園區依托豐富的農文旅資源,旅游人氣不斷上漲。
“人氣飆升的同時,隨之而來的‘路邊消費’‘廣場消費’也多了起來,村里的環境治理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村民黃先生一邊說著一邊拿出手機拍了幾張垃圾箱滿了未能夠及時處理的照片,并上傳到“小院家”“隨手拍”板塊。
“借助這一數智化平臺,我們無需‘找上門’便能將村里的環境衛生狀況反饋到鎮政府,不一會兒,村委會值班人員就打來電話,告知已派人前往清理。”黃先生回憶道,數字平臺成了村民們的“好幫手”,讓村民與村干部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共同建設和美鄉村的熱情高漲。
數字治理是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徑,通過豐富的數字技術應用,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使鄉村治理提“智”增效。興隆坳村運用“小院家”便是數字化賦能鄉村治理的縮影。
(村民在茶葉產業園里務工增收)
冬日時節,在興隆坳村現代農業園,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樹映入眼簾,在茶葉基地四周,許多球形的攝像頭在不斷地“窺視”周邊情況。
“這個球形攝像頭能夠無死角實時監控,在智慧監管平臺上隨時可以查看農作物的生長情況。”梅江鎮副鎮長嚴川介紹道,整個茶葉基地已實現網絡遠程監控,茶葉實現了產業鏈的全環節的數字化賦能,種植環境在線監測、病蟲害實時監控……
“前段時間寒潮,屏幕上茶葉監測數據有所波動,我們第一時間截圖發給農技專家,指導我們及時處理。”嚴川補充說道,通過數字化平臺,專家“遠程診斷”成為常態。
近年來,興隆坳村在成功實現“五治融合”煥新風的基礎上,持續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不斷加強“智慧農業”示范建設。重點培育茶葉、油茶、生態果蔬等優勢產業,并推進智慧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管理、加工流通、市場銷售、安全追溯等關鍵環節的融合應用,促進農業從“會”生產到“慧”生產轉變。2023年,園區綜合產值達10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32.6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727元,真正實現“村美民富”。
在“春風滿巴渝”的持續吹拂下,梅江鎮興隆坳村文明鄉風“和”了起來、鄉村治理“活”了起來、產業發展“火”了起來,一幅人民富裕、鄉風文明、社會和諧的幸福畫卷躍然眼前。
(融媒體中心記者 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