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網訊 在貴州與重慶交界的邊區,有一片2000余畝的郁郁蔥蔥山林,90歲的苗族老漢石維邦,杵著一根磨得發亮的竹竿,天天往林子里鉆。這習慣,他堅持了整整三十三年,就為1992年答應別人的一句話:“好,我幫你守山。”
石維邦
一句諾言 半生丈量
山風作證,時光為銘。故事的開端,樸素得令人心折。
1992年,時任重慶市秀山縣雅江鎮桂坪村黨支部書記的石邦如,滿心忐忑地翻山越嶺,找到了位于貴州省松桃縣迓駕鎮達車村石浩組的遠房親戚石維邦。因為行政區劃的交錯,一塊屬于重慶秀山雅江鎮卻深嵌于貴州迓駕鎮境內的2000多畝山林,長期面臨著無人看管的窘境。政策掣肘之下,石邦如只能寄望于這位同族長輩。
這是一份當時看來費力不討好、甚至毫無分文報酬的請托。“石叔,我們有一塊插花地在你們這兒,想請您幫忙照看一下,行不?”石邦如搓著手,做好了被拒絕的準備。
然而,石維邦的回答沒有一絲遲疑:“好!”。
一個沒有簽字畫押、純粹出于信任的口頭承諾,如同楔子,深深嵌入了石維邦此后的人生軌跡。貴州松桃迓駕鎮與重慶秀山雅江鎮緊緊相連,是苗族、土家族和漢族聚居之地,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交界之地便是亂象橫生的“三不管”之所。由于地處偏遠山區,治安維護力度較小,守護任務就變得艱巨。
石維邦原計劃守護山林到八十歲,然而時光流逝,這一守便是三十三年。如今,90歲高齡的他依然心系山林。石維邦常說:“做事就是要憑良心,既然我答應了,我就一定要做到。”正是這份樸實的信念,支撐著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穿梭在山林間。
石維邦和兒子石邦勝巡山
竹杖芒鞋 蹚過冷暖人心
巡山的腳步,踏碎了晨露,踏平了坎坷,也踏過無盡的誤解與艱辛。
山林沉默不語,路卻崎嶇異常。每天兩三個小時的跋涉,是石維邦的必修課。巡山途中,危險如影隨形。他遭遇過野生動物的襲擊,也經歷過惡劣天氣的考驗,但這些都沒有動搖他守護山林的決心。
比起自然的險阻,更傷人的是人心。最初的幾年尤為艱難。作為土生土長的貴州人,守護著“重慶的地”,當地村民的不解、嘲諷甚至謾罵如潮水般涌來。“吃里爬外!”“撈了不少好處吧?”類似的質疑從未間斷。村民們想不通,一個貴州人為何要“多管閑事”,阻止他們進入山林放牧、砍柴。面對這些誤解和指責,石維邦沒有過多辯解,只是默默地堅守著做自己的事情,不與旁人爭辯,而是天天堅持巡山,硬是把2000多畝山摸得比自家菜園還熟。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堅守,石維邦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當地群眾逐漸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看到了他對山林的深情守護。他守護的是山林,也守著自己心中的那份“信”與“義”
石維邦守護的樹苗已長成大樹
山風傳續 一支竹杖兩代人
時光流轉,山林蒼翠依舊,山風在耳語著傳承的故事。
石維邦的執著與堅守,無聲地灌溉著兒子石邦勝的心田。看著父親風雨兼程、無怨無悔的身影,那份對山林的眷戀與責任早已深植于心。在石維邦的影響下,石邦勝毅然決然地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村里很多人都勸石邦勝一起外出打工,可他每次都堅定地搖頭拒絕:“我走了,這片山林就沒人照看了。這是一份責任。”
早些年,遇到石維邦身體不適時,他的妻子也會替他去巡邏,一家人齊心協力,共同守護著這片不屬于自己的林地。他們每天都會仔細檢查山林。他們還經常補種被砍伐、被破壞的樹木,為山林增添更多的綠色。在他們的努力下,幼樹都變成了參天大樹,變得更加美麗,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如今的石邦勝,常常駐足蔥蘢的林間,帶著與父親一樣的微笑眺望這片綠海:“我要守護這片土地山林。”一句承諾,兩代堅守,用蹣跚和堅實的腳步,交織成一張無形的守護網,網住了整座山的歲月流轉,也織就了一卷生生不息的生態長卷。
2000畝山林
青山作證 響徹邊界的“一家親”
守護的終章不是寂靜,而是在民族團結的土壤里開出繁花。
石維邦父子半世紀的付出,播下的不僅僅是綠蔭,更是民族團結的種子。他們并非孤軍奮戰。每年春節,重慶市秀山縣雅江鎮的領導都會帶著慰問金,專程來到石維邦家,用“噼啪炸響的鞭炮聲”表達最高的敬意與感謝。這份跨越省界的認可,是對他們無私奉獻的最好慰藉。他們兩代人的默默守護和奉獻,得到兩省(市)當地黨委、政府領導的高度好評,2024年石維邦老人被重慶市秀山縣委宣傳部評為“誠實守信好人”。
更有意義的變化在悄然發生。石維邦父子不再沉默,他們成為了最生動的宣講員。扛著守護的成果,他們走村串戶,用最樸實的苗語和土話,向貴州迓駕鎮和重慶雅江鎮兩地的鄉親講述樹木如何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山林對家園的珍貴意義。漸漸地,“保護山林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理念深入人心。
石維邦一家的堅守,不僅守護了山林,更促進了貴州松桃迓駕鎮與重慶市秀山縣雅江鎮之間的民族團結。他們積極向周邊村民宣傳保護山林的重要性,走村串戶,用樸實的語言講述山林對大家生活的影響,呼吁大家一起加入守護山林的隊伍。在他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認識到保護山林的重要性,紛紛行動起來。
如今,重慶、貴州兩地在他們的影響下,邊區協作更加密切。兩地之間互通了集市,在各自插花地,雙方協調發展集體經濟,共同譜寫著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新篇章。
記者手記
石維邦父子的故事,是一場跨越半生的承諾接力。他們以腳步丈量忠誠,用歲月守護青綠,在最平凡的堅守中淬煉出最耀眼的生命之光。90歲的石維邦,身影雖已佝僂,目光卻如青山般堅韌;石邦勝接過的不只是一根竹杖,而是如山的責任與無言的家風。在“插花地”上,他們用一生踐行的那句“好”,早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生根為最壯美的生態屏障和最動人的民族團結圖景。這片被深情守護的山林,每一片葉都在講述著信義的重量,見證著奉獻的永恒。而那支回蕩在深谷的山歌,注定在歲月里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融媒體中心記者 簡訓 彭璐 楊麗華 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