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疾控緊急提醒:8月暑期汛期疊加,嚴防五類健康風險!
2025-08-01 23:02:42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八月驕陽炙烤,潮濕悶熱交織,微生物與病媒生物繁殖活躍。此時正值暑期與汛期,人員流動頻繁,易引發腸道及蟲媒傳染病傳播。重慶疾控提醒全體市民:注意防范蚊媒傳染病、蜱傳疾病、食源性疾病、高溫中暑、暴雨洪澇災害的發生。同時,應關注孩子假期安全,做好防犬傷、防溺水等相關措施。
蚊媒傳染病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經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的病毒性傳染病。潛伏期一般為1-12天,多為3-7天。臨床表現常見為突然發熱和關節疼痛,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關節,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關節,劇烈的關節疼痛可導致行動困難。其他癥狀還包括頭痛、肌肉痛、關節腫脹、皮疹、惡心、疲勞等。多數患者1周內會好轉,但30%-40%患者關節疼痛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的本地傳播,大規模暴發和零星病例主要發生在美洲、亞洲和非洲。我國2008年首次發現輸入性病例,曾在廣東、云南和浙江等地引起本地疫情,但未形成穩定的疫源地。2025年7月,廣東佛山發生輸入病例引發的本地傳播疫情,現階段正處于防控的關鍵時刻。我國非基孔肯雅熱常年流行國,目前尚無針對基孔肯雅熱的上市疫苗,人群普遍易感,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蚊蟲叮咬,可有效預防基孔肯雅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傳染病,在我國主要經媒介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叮咬傳播。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一般為1-14天,多為5-9天。典型臨床表現包括突然發熱、皮疹、“三痛”(劇烈頭痛、后眼窩痛、肌肉和關節痛)和“三紅”(面部、頸部、胸部潮紅)。絕大多數患者癥狀較輕,可在1-2周內痊愈;部分感染者可無癥狀;少數患者發病后會出現出血、休克甚至死亡。監測數據顯示,我市每年5月開始,大部分區縣媒介伊蚊密度均較高,存在因輸入病例引起登革熱本地傳播的風險,截至到10月,均為我市登革熱發生高風險期。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也可在懷孕期間通過母親傳染給胎兒,還可通過性接觸、輸血和血液制品以及器官移植傳播。約20%的患者出現臨床癥狀,通常表現為發熱、皮疹、結膜炎、肌痛、關節痛、全身乏力、頭痛等,病程持續2-7天緩解。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均為蚊媒傳播的病毒性傳染病,流行區域重疊,臨床表現也有相似之處。但寨卡病毒病存在一些獨特臨床特點,如易引發結膜炎,部分病例感染后可能導致吉蘭-巴雷綜合征;孕期女性感染,可能導致嬰兒患先天性小頭畸形癥。
防護措施:
1.做好個人防護。居民戶外活動時,尤其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的時段(如上午8-10時和下午4-6時)應做好個人防護,出門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裸露的皮膚要噴涂驅蚊劑;室內可安裝紗門紗窗,夜間睡眠時使用蚊帳。
2.清理積水。水培植物如富貴竹應每3-5天徹底換水,同時沖洗容器內壁和植物根部,也可投放滅蚊幼劑或采用物理隔斷方式防蚊。定期檢查飲水機水槽、冰箱底部水盤等隱蔽處防止積水。陽臺、天臺、庭院內的花盆、泡沫箱、廢棄瓶罐等容器應及時清理,閑置容器應倒扣放置,儲水容器如水缸應加蓋,廢棄容器徹底清除,防止蚊蟲孳生。
3.假期外出游玩需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情況,盡量不去高風險地區旅行;若去廣東等省份或東南亞等境外旅行時,務必做好防蚊措施。
4.旅行歸來后,若出現發熱、頭痛、肌肉關節疼痛或皮疹癥狀,請及時就醫,并主動向醫生說明旅行史及同行人員健康狀況。若雖未外出,但被蚊子叮咬后出現以上癥狀,仍請立即到正規醫院就醫,及早實施防蚊隔離,避免傳染給家人和朋友。
蜱傳疾病
蜱傳疾病是由蜱蟲叮咬傳播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森林腦炎、萊姆病、蜱傳回歸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等。蜱蟲是一種寄生性、吸血性的節肢動物,喜歡棲息在樹林、草地、灌木叢中。人被其叮咬后可能會出現局部皮膚紅腫、發熱、全身無力、頭痛、惡心、嘔吐、腹瀉、精神不振、厭食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死亡。蜱傳疾病的流行季節為每年的4-10月,其中6-8月為高發季。在山區、森林等區域生活的居民,以及去這些地區戶外活動的旅游者感染風險較高。

防護措施:
1.野外勞作或活動時,避免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
2.穿淺色、光滑衣服,扎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里,裸露的皮膚涂抹驅避劑。
3.戶外游玩、勞作后盡快洗澡更換個人衣物,檢查身體有無蜱蟲叮咬。
4.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區居民,應當注意家居環境中游離蜱和飼養家畜身上附著蜱的清理和殺滅工作。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攝食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食物中毒”。8月高溫多雨,食品易腐敗變質;且正值暑期,外出旅行和聚會活動增加,各類食源性疾病暴發的風險隨之增加。
防護措施:
1.保障餐食安全衛生,不購買無資質的食品。盡量在有衛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場購買食材,確保食材的新鮮、清潔、安全、無害。在外就餐選擇證照齊全、環境整潔的餐廳。
2.食品經充分燒熟煮透后再食用,注意食品加工、貯存過程中生熟分開,避免生熟食混用砧板菜刀,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每餐按需備餐,盡量不剩飯菜,剩飯菜冰箱保存要注意加蓋儲存,避免生熟食品直接或間接接觸,食用前要充分加熱。
3.誤食有毒野生蘑菇常引發嘔吐、腹瀉、神經系統紊亂、肝腎功能受損、甚至死亡等。預防毒蘑菇中毒根本辦法就是不采摘、不購買、不食用野生蘑菇。

高溫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的環境下,人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功能障礙的急性疾病。主要表現有頭痛、頭暈、心悸、體溫升高等癥狀,嚴重時出現惡心、嘔吐、痙攣、昏迷、意識喪失,甚至死亡。據重慶市氣象局預計,8月上中旬有明顯的高溫時段,持續的高溫易導致人體因熱平衡失調和水鹽代謝紊亂而發生中暑。戶外作業人員、老年人、兒童、孕婦、體溫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差或者有基礎疾病者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
防護措施:
1.外出時宜穿寬松透氣性好的淺色衣服,并戴防護眼鏡和遮陽帽,隨身帶上必要的防暑藥物如藿香正氣水、清涼油、風油精等。
2.飲食以清淡為主,多食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B、維生素C的食物,注意補充鹽分和礦物質。
3.戶外工作人員,應嚴格遵守高溫作業規程,根據氣溫預報,調整好作業時間,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
4.一旦出現中暑,應及時將患者轉移到通風良好的陰涼處平臥休息,給予含鹽清涼飲料。如果中暑癥狀比較嚴重,出現昏迷、高熱、惡心、嘔吐、脫水等癥狀,應立即轉送醫院救治。
暴雨洪澇災后防病
8月我市仍處于主汛期,易發生洪澇災害。洪澇災害發生后,由于環境污染、飲水飲食衛生狀況惡化、病媒生物孳生、人員流動及抵抗力下降等原因,腸道傳染病和蟲媒鼠傳疾病發生和流行的風險增大。
防護措施:
1.注意食品衛生。不食用被洪水浸泡過的食品,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開,被洪水浸泡過的餐飲具須清潔并消毒后使用,建議使用一次性餐飲具;進食前要洗手。
2.注意飲水衛生。不喝生水,不用來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漱口、洗菜等;只喝開水或符合衛生標準的瓶裝水、桶裝水;裝水器具要經常清洗和消毒,避免細菌滋生。
3.注意環境衛生。洪災過后,應對淹沒過的室內外環境進行徹底清理,排除積水,清除污泥、垃圾雜物和淹死的動物尸體,對污染的環境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遷。蚊蠅密度高時,可采用衛生殺蟲劑空間噴灑或滯留噴灑、毒餌誘殺、粘捕等辦法消滅蚊蟲和蒼蠅。采用鼠籠、鼠夾等器械滅鼠,減少與鼠類及被老鼠污染的水接觸機會。
(重慶市疾控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吳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