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網訊 初冬時節,寒意漸濃,每年冬季來臨時就是羊肚菌播種的時候。近日,記者來到龍鳳壩鎮司城村羊肚菌種植基地里,只見一座座大棚整齊劃一,規模宏大。大棚里十幾名工人分工協作,劃溝、播撒菌種、覆土……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確保羊肚菌來年有個好的收成。
可是在接受采訪時,已擔任6年村支書的陳奎蘭卻幾度掉淚——這位女書記說別看這羊肚菌現在形勢喜人,也是“命運多舛”,和“張大膽”張隊長有關呢。
2018年以前,該村因為區位優勢相對較好,沒有列入全縣85個貧困村之一。由于缺乏發展資金,該村沒有集體產業,只有一兩家規模不大的大戶租賃群眾的土地發展產業,那時的司城村是地地道道的“空殼村”。
2018年下半年,“張大膽”張隊長作為鎮干部派駐該村,并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這一住就是3年多。通過爭取資金、項目,實施產業幫扶,改善硬化通村道路等,2020年,73戶貧困戶和全國人民一起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張大膽”名叫張宏波,年屆知天命之年。“大家認為我敢大膽想、大膽做吧。”據他說,2018年前他在原清溪場鎮現龍鳳壩鎮涼水村駐村,用“大膽”的模式解決資金和群眾信任雙難問題,大力發展產業富民,收到顯著成效;到司城村后,改進和創新“大膽”模式,引來了羊肚菌產業項目,巧借東風,發展起了村集體經濟羊肚菌項目。
2021年下半年,“張大膽”面臨抉擇——他原是清溪場鎮(現清溪場街道)干部,司城村從清溪場鎮劃給新成立的龍鳳壩鎮,他也將離開司城村。村干部和群眾極力挽留,新的“大膽”模式還在探索和推進中,基于此,他主動申請,選擇了條件相對較差的地方,邊遠的龍鳳壩鎮。
他留下了,女書記的淚又是怎么回事呢?
“稻田蛙”和“種牧草”
司城村轄區幅員面積約5.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158畝,轄區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成片的農田,延綿不絕,十分適宜發展種植業。但初到司城村的張宏波發現,司城村僅有200來畝中藥材產業,由大戶種植,發展也不是很好。此外,還有大片大片的土地被撂荒,十分可惜。
“村里不少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務工,村里都是老人和婦女在家照看孩子。這里大片大片的土地被荒廢,沒有集體產業……”對司城村的第一印象,張宏波表示,村里這樣的情況,既不能給貧困戶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也不能解決老百姓就近就業的問題。他深知脫貧致富,產業才是源頭活水,于是默默下定決心,一定要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帶動這里的群眾擺脫貧困。
敲黑板,劃重點,第一個大膽:由村干部出資入股,“購買”并盤活全村閑置土地。“我在江蘇和陜西等省的農村考察,印象最深的就是和他們討論后,他們說你們那里的村集體經濟不發達,老百姓難富裕,村公共服務質量難提高,村干部的收入也低,只有憑良心和責任做事了。”張宏波感慨。
“我是四川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的,對農村農民農業以及農村干部感情頗深的,我是利用假日自費到一些發達農村考察的!”張宏波說。貧困村和貧困戶一樣,不能一味地“等、靠、要”,不能養懶漢扶懶村。況且司城村不是貧困村,得到的幫扶相對較少,怎么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開局鄉村振興?是“守株待兔”等政策、資金、和人力?還是不甘落后奮力拼搏?“咱農村有句話,餓死膽小的,富了膽大的!”張宏波說,第一解決思想,第二就要解決“本錢”,第三就要解決產業精準選擇和市場應對等。
“張大膽”的最初“想法”是村民和村干部出資入股“購買”村里土地統一調配使用,卻遇到硬核難題,老百姓不買賬。于是他反復做村干部的思想工作,陳奎蘭第一個拿出1萬多元,接著其他村干部也在猶豫中摳出汗漬漬的錢……五位村干部,用積攢的8萬多元,和老百姓簽了6年合同,“購買”了村里集中連片的120畝撂荒土地。
可事態的發展并不順利,外地一位客商看中了這里的水源和服務等,計劃從村里“轉租”這120畝土地發展稻田蛙養殖,與村里簽了5年發展合同后,并及時支付了第一年的租金,正當村干部與老百姓欣慰之時,因為種種原因,這個項目后來不幸夭折了。
關鍵時刻,“張大膽”沒有氣餒。一是開村民大會,做村民思想工作,合同內容基本不變,適當降低租金價格,此舉得到了村民理解和支持。二是他學的是畜牧農學專業,于是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計劃租賃土地發展牧草。機遇永遠垂青于有準備的人,就在此時,四處奔波的“張大膽”又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羊肚菌”與“羊肚菌”
敲黑板,劃重點,第二個大膽:他與村干部帶頭入股,成立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發動村民入股發展羊肚菌產業。他要求村民代表大會會議記錄寫清楚——他出錢入股是為了支持帶動集體經濟發展,在他退休前絕不分一分紅錢。
“幾近波折,好事多磨!如果說第一次掉淚是因為探索差點失敗,心疼錢,那這次是感動掉淚!”陳奎蘭說。“張大膽”不僅敢想敢做,而且善于借力發力。先前,通過他們的誠懇爭取,一家廣東客商從村上“購買儲備”的土地租賃了120畝發展羊肚菌,張宏波與廣東老板談了條件,除了解決本村群眾就業外,還要用幾個村上有能力的群眾進入他們的公司參與管理。
“為什么這么做?張隊長就是為了讓我們學習他們先進的管理和業務技術經驗,為我所用。就像中國功夫中有一手絕招,就叫借力發功,借助別人的力量來開拓自己的事業,達到雙贏目的。”陳奎蘭說,只有成立自己的集體經濟組織才能真正富民、富村,村干部也才能合理合法地增加收入養家糊口,村干部在村民中也才有威信。
于是,他們決定把羊肚菌基地選址在外來客商的羊肚菌基地旁,“傍大款”“搭順風車”“課堂設在田間地頭”。村干部再次帶頭籌資,以100元為1股,最初卻只有10幾人入股,實在是杯水車薪。
“能不能賺到錢?”“前期需要投入好多錢?”......當張宏波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的時候,村民們紛紛表示沒有信心,不愿意冒險種植。
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增強老百姓發展產業的信心,張宏波帶村干部、群眾到基地實地去考察,召開群眾會,宣傳羊肚菌種植模式,解釋現金入股分紅政策,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終于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截止記者發稿時,該村已有70多戶村民入股。
脫貧戶楊紅全,過去因身體有一定程度殘疾,加之3個學生讀書,被評為建卡貧困戶。為了鞏固“脫貧成果”,他決定入股以便分紅,可是中途卻打退堂鼓了,原因是對合作社管理不放心,怕他的“血汗錢”打水漂。經過實地詳細了解后,他放心了,投了10股。
“不但放心,大家還以主人翁態度積極參與,把羊肚菌看做是自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當然自家疼!”張宏波說,很多村民都自發投入到羊肚菌的事業上來,比如年屆古稀退休老人金榮光,投了股,堅持參加相關技能培訓、聽講座等,每天還騎著老自行車到基地察看。
“我們的羊肚菌基地建起來了,人民群眾增收的希望就有了。” 張宏波介紹,今年司城村試種植的60余畝羊肚菌,預計明年正月份,畝產羊肚菌300斤,現在市場上新鮮的羊肚菌可以賣到60—80塊錢一斤,烘干的羊肚菌干則能賣到900元一斤,品質優良的甚至價格可以更高。
(全媒體記者 楊麗華 通訊員 黃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