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網訊 “掌握了縫紉技能,我以后就能在家門口找到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了!”近日,在“雨露技工計劃”服裝縫紉專項培訓現場,來自烏楊街道大田壩村的學員李孝林開心地告訴記者。
李孝林(右一)
李孝林的機會,緣于秀山縣積極實施的“雨露計劃”培訓工程。
據悉,“雨露計劃”是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在貧困地區實施的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旨在進一步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加快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我縣積極實施“雨露計劃”培訓工程,投入資金150萬元,培訓8335人。
在秀山縣各個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基地內,服裝縫紉、月嫂、護工、美容等各種為零就業家庭、下崗職工、城鎮失業人員、退役軍人、殘疾人員等就業因難群體“量身定制”的技能培訓班十分火爆,一批又一批“畢業生”精準就業,開始走上致富之路……
應訓盡訓 技能培訓點燃就業“新動能”
李孝林,今年49歲,2003年,在建筑工地打工時他意外從五樓摔到地上,腿腳受傷,通過救治,成為了一名殘疾人。
“受傷痊愈以后,我干不了重活,就靠打點零工養家糊口,一年到頭也就萬把塊錢收入。”李孝林說。
今年10月初,村上聯絡群里發來一條服裝縫紉培訓的信息,李孝林趕緊報了名。
李孝林沒想到,剛結業的他就就業了。“原來,政府搞的是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李孝林說,25天的免費培訓包吃包住,每天還補貼40元,培訓結束后又立即與自己培訓的學校——秀山縣興順和職業培訓學校簽約,成為了一名布條加工員。
“我現在啊,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李孝林笑著說,由于自己做事細心,踏實肯學,得到了老板的肯定。
“為進一步提高就業困難群體的勞動技能和就業能力,讓就業困難群體真正掌握一技之長,今年以來,秀山縣將技能培訓納入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總體安排。”該負責人說,他們幫助有培訓需求的就業困難群體參加職業培訓“應訓盡訓”。
同時,推行訂單式組織、菜單式教學、工單式就業“三單式”培訓模式,鼓勵支持培訓機構將培訓班辦到鄉鎮、村社,因地制宜開展培訓,增強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
就近就地 “加工車間”讓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業
最近這段時間,田紅群心情不錯。
每天一大早,她就和村里的姐妹們一起趕制秀山縣小雨傘商貿有限公司發來的訂單,忙得不亦樂乎。
田紅群正在工作
田紅群是官莊街道毛坡村人,在當地頗有名氣。年輕時,田紅群獨自離家到浙江打工,后來為了照看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回到了家鄉。現在,孩子們上大學后,田紅群在家中閑來無事,就和村上的10余位小姐妹參加了縣里面舉辦的“雨露技工計劃”服裝縫紉專項培訓,培訓期間,田紅群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要把‘加工車間’搬到我們村里去。”田紅群說,因為毛坡村離縣城遠,進城上班不方便,像我們這樣的農村婦女大多都閑置在家沒事干,“加工車間”正好給我們提供了就業機會。
今年10月25日,田紅群結業后,主動找到了秀山縣小雨傘商貿有限公司車間負責人陶鳳鳴,在秀山縣小雨傘商貿有限公司幫助和支持下創辦了一間制衣加工車間。該車間目前擁有員工10余人,這些農村婦女每人每月都能增加上千元的收入。
因為解決了農村婦女就業,田紅群的制衣加工車間成了當地有名的“加工車間”。
對于“加工車間”的未來,田紅群信心滿滿:“現在,我們車間每天都有訂單做,大家做起事來也非常地積極。后期,我們將吸納村里更多的姐妹們加入到我們車間來,做有意義的事情。”
今年以來,秀山縣將“加工車間”作為帶動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的重要方式,著力加強“加工車間”規范化建設,積極宣傳和鼓勵有勞動能力的就業因難群體在家門口、村門口靈活就業。
秀山縣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雨露計劃’工程的實施,使更多的就業困難群體由農村轉向城市,由階段性就業轉向長期的穩定就業,由松散自發的外出打工轉向企業員工制的管理,實現了就業因難群體在制度保障下穩定就業、增收。”
如今,秀山按照“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帶動一片”的目標,圍繞市場需求大、就業穩定性高的項目,組織開展“定向式+菜單式”技能培訓服務,采取“課堂集中學習+實地體驗”教學方式進行授課培訓,傾情書寫著鞏固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大文章。
下一步,秀山縣將持續積極實施“雨露計劃”培訓工程,不斷加強技能培訓、搭建就業平臺、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困難群體的致富能力和技能水平,進一步增強就業困難群體收入,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全媒體記者 楊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