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網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活態呈現和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也是百姓推開富裕之門的重要動力源。秀山縣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人文社會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今年以來,中國農業銀行把金融助力“非遺+”作為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著力點,加大非遺培訓、打造“非遺工坊”、擴大非遺消費體驗中心,把“支持非遺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促進文旅融合”做實做細,全力推進鄉村振興。
培訓現場
助力非遺工坊建設 培訓就業一體化
金秋九月,正值豐收時節,家住洪安鎮貴亞村的鐘秀芬忙完家里的農活,送完上學的孩子,她便來到洪安鎮邊城居委會的巾幗土家織錦就業工坊開始了自己的織娘工作。挑花、穿線,鐘秀芬的手輕巧的在織錦設備上上下翻飛,和這樣細致的手上功夫不同,以前的鐘秀芬做過鋼筋工、塔吊工。從鋼筋工變身為織娘,鐘秀芬說,得益于土家織錦就業工坊。
鐘秀芬正在非遺工坊織錦
今年七月,為滿足農村婦女的就業需求,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作為中國農業銀行的定點幫扶項目,秀山縣(洪安鎮)巾幗土家織錦就業工坊在洪安鎮授牌成立。鐘秀芬便是該工坊開展培訓后的第一批學員,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通過專業老師的帶領和自己的不斷鉆研,鐘秀芬很快成為了一名技術熟練的手工藝品工人,并和工坊簽了約,成為了一名正式的織娘,現在每月能拿2000-4000元不等的工資。她一邊干活一邊笑著說:“現在好了,我不僅可以在家照顧女兒,而且還可以通過自己學習的技能賺取生活費,相信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土家織錦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縣的特色文化資源,在中國農業銀行的金融助力下,它也成為了困難群眾打開致富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秀山土家織錦非遺培訓及就業工坊建設是2021年中國農業銀行定點幫扶項目之一。該項目投入資金50萬元,以“就業技能培訓+就業工坊+展示展銷+非遺體驗”的模式,打造以土家織錦為主,具有傳承技藝和就業增收雙重作用的手工織造基地,助力群眾穩定就業,為廣大農村婦女拓展增收渠道。
中國農業銀行定點幫扶項目·秀山縣(洪安鎮)巾幗土家織錦就業工坊
“工坊成立后,采取‘公司+非遺工坊+婦女技工’的運營模式連接市場,培訓完后,滿足條件的織娘就會與秀山土家織錦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簽約,這樣一來,這些留守婦女就能實現在家門口就近靈活就業,既兼顧了家庭,也走上了手工技藝居家就業致富路。”縣婦聯黨組書記、主席陳兵兵介紹說。
助推文旅產業 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洪安是沈從文《邊城》的原型地,邊城文化、土苗文化在這里相互交織,賦予了洪安鎮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賦予了這里豐富的旅游資源。
土家織錦就業工坊授牌
在洪安鎮黨委書記彭小勇看來,非遺工坊建立在洪安,不僅帶動了當地留守婦女實現了就近就業,還為洪安鎮的文旅融合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
洪安老街是洪安的核心景區,工坊建立在洪安老街上,寬敞明亮的房間、認真織錦的織娘,給老街帶來了不一樣的非遺魅力。游客在參觀游玩的同時,還能進去體驗。秀山土家織錦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王弘說:“體驗還能帶動產品的銷售。游客通過參觀、體驗增加了對土家織錦的了解,通常會購買一些產品帶走。”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派駐秀山縣鄉村振興局掛職副局長趙云鵬介紹:“景區為非遺產品提供宣傳、推廣和銷售渠道,從而有效擴大秀山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影響力,而非遺產品也豐富了景區旅游業態。
土家織錦培訓
下一步中國農業銀行也會持續關注,利用好非遺文化資源,將土家織錦非遺培訓及工坊打造成為秀山縣民族文化的觀光點、鄉村振興的示范點、手工創業孵化點、非遺文化傳承體驗點,將土家織錦工坊進一步與秀山文旅結合,助力農村婦女就近就業,實現持久穩定收入,助推文化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金融成為“翅膀” 讓非遺飛得更遠
在秀山縣微電影城內,離大門不遠處就是中國農業銀行秀山縣巾幗土家織錦體驗館,館內兩層展廳,一樓放著形式各樣的展品,二樓則可以互動體驗,也可以用作培訓。“現在體驗館能有這樣的規模,真的非常感謝農業銀行,體驗館的擴大裝修以及設備的添置都是農業銀行給我們的資金。”體驗館負責人王弘說。之前,體驗館只在一樓有一間狹窄的房間,只能用作產品展示,由于缺乏資金,無法擴大體驗館規模,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游客的參觀購買,體驗館重新裝修擴大后能更好發揮其職能,不光能夠參觀、培訓,也更利于銷售。
近年來,文化產業保持持續發展的態勢。在文化創意發展背景下,如何引導金融“活水”與非遺產業化的關系,也是很多非遺傳承人、銀行、政府部門關心的話題。
在趙云鵬看來,金融可做“翅膀”,讓非遺飛得更遠。“我覺得秀山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有特色的,而且在經濟開發方面也很有潛力,利用金融力量會進一步激發非遺消費市場活力,推動非遺出村、破圈、進城,構建“研發—設計—制造—營銷”的整體優化路徑,使非遺文化突破空間限制,走出當地,飛得更遠。
培訓結業
據中國農業銀行秀山支行黨委書記、行長蔡懿介紹,中國農業銀行秀山支行即將推出“非遺貸”,為經營非遺項目但融資有困難的非遺傳承人、企業負責人、專業技能人士提供信貸支持,助力非遺產業的發展,為文化振興提供金融力量。
打造“非遺貸”,既能發揮金融網點的物理優勢和金融優勢,向社會展示秀山多彩非遺的成果,還能引導金融“活水”,鼓勵非遺項目“活”起來,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成為市民生活中的藝術品。
(全媒體記者 彭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