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網訊 “來水了!來水了……”在一片歡呼聲中,涌洞鄉古田村村民告別了季節性吃水難的問題。望著嘩嘩流出的水,村民們紛紛點贊:“這下,再也不用為吃水發愁了……”這是該村第一書記周建波為村民排憂解難的一個縮影。
自來水接通到村民家門口
今年5月,周建波由農行重慶市分行派駐涌洞鄉古田村擔任“第一書記”。之前,他在另一個縣的深度貧困鄉鎮從事扶貧工作,從深度貧困鄉鎮到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脫了貧,又振興!初到伊始,他便進村入戶問民需、聽民意、解民憂,精心辦實事、精準助振興,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古田村徐徐展開。
遍訪已脫貧戶和困難群眾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古田村距離縣城37公里,距離鄉政府所在地4公里,轄4個村民小組,6.1平方公里,戶籍戶數:246戶,戶籍人口:1030人;全村耕地面積1615畝,其中田:951畝,土:664畝,曾有建卡貧困戶85戶388人。主要產業水稻、蔬菜。
“要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關鍵還是要了解村情民意。”周建波來到古田村后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挨家挨戶走訪,投入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工作上來。
周建波走訪村民
每到一戶,周建波都要對村民的家庭狀況、致貧原因、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詳細了解,寫在本上,記在心里——
“田秀平,61歲,監測戶,家庭7人,丈夫患淋巴腫瘤,兒子在附近打零工,兒媳在家帶3個小孩。一家人全靠兒子每月3000余元的打工收入維持生活。”
“周勝元,五保戶,50歲,背駝,喪失勞動能力,妻子雙目失明,喪失勞動能力。”
在周建波的工作日志里,記滿了像田秀平、周勝元這樣的貧困戶檔案。哪家有困難,哪家需要幫助,他都一清二楚。
不到一個月,周建波便把古田村跑了個遍,摸清了古田村里的“家底”……通過走訪,周建波初步掌握了村里的基本情況,全面掌握了村里發展急需、村民生活急盼的第一手材料。
建強村級黨組織和“兩委”班子 扛起黨建第一責任
初到村上的周建波一刻也沒有停歇,他一邊迅速開展遍訪工作,一邊抓村里黨建,凝聚發展合力。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包括周建波在內的駐村工作隊成員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從好人中選能人,把政治素質過硬、致富帶富能力強、群眾威信高的“鄉土能人”充實進村“兩委”班子,特別是選好村黨支部書記這個帶頭人,讓“兩委”班子真正成為老百姓的“主心骨”“頂梁柱”,讓班子成員成為帶領群眾發展的“娘家人”和“貼心人”。該村新“兩委”班子成員成立以來,群眾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充分提高。
查看稻谷長勢
“黨組織是一面旗幟,黨員是一面鏡子,只有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群眾才愿意跟著走、跟著干。駐村以來,周建波突出抓黨建引領,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慶祝建黨100周年為契機,強化村黨支部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注重村兩委理論學習教育,增強村兩委班子宗旨觀念和責任意識,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組織召開支部主題黨日,第一書記帶頭宣講黨課。堅持黨員集中學習培訓制度,強化支部建設,抓好黨員管理,切實讓黨員干部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第一書記是建強村黨組織的‘第一責任人’。”周建波說:“村黨組織給力,發展的精氣神就足。”
做亮5張名片 當好古田村的“謀劃者”
要想富,強支部。在抓黨建的同時,周建波將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來做。
古田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村里的貧困戶雖然已經整體脫貧,但怎樣做到讓貧困戶持續脫貧、永不返貧,并走上一條切實可行的可持續致富之路?對此,農行重慶市分行派駐村第一書記周建波有自己成熟的想法:借助農業銀行支持,走農旅融合發展之路,把古田村打造成“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村”、“普惠金融示范村”、“數字鄉村試驗村”、“三變改革示范村”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村”。
土雞產業
為點亮古田村5張名片,從駐村后,周建波便組織村支兩委和部分老黨員召開座談會,討論村里的發展。隨后,周建波每天清晨出門,頂著烈日和風雨,步行到農戶家中走訪調查,組織召開院壩會,與村民一起共商發展大計。
周建波牢牢把握住產業發展這一牛鼻子,在這關鍵環節上持續用力的同時,周建波結合古田村的產業發展現狀,積極開展招商引資,邀請綠豐公司、中菌科技有限公司、重慶康普頓商貿公司到古田村發展,載禾農業、霖涵農業、重慶通訊技術研究院等單位也實地到村考察。通過多次洽談,目前,項目落實情況有序推進:
與綠豐公司初步確定種植羊肚菌30畝;
與重慶通訊技術研究院雙方就智慧農場、數字鄉村建設、電商平臺建設等達成共識,正在策劃方案;
綠油油的稻谷長勢良好
與西南大學水稻研究所就水稻種植技術合作達成合作意向;
起草“古田村貢米規劃方案(初稿)”,目前正在尋找公司進行整體規劃設計……
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干實事。周建波的艱辛付出,贏得了廣大村民的認可。“鄉村振興道路還很長,這才剛剛起步,要做的事還很多,但我有信心和決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周建波堅定地說。
(全媒體記者 楊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