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網訊 梅江鎮民族村曾是“荒山寂寂、村落蒙塵”的代名詞。碎石遍布的荒坡上,村民守著薄田度日,鄰里間為地界水源爭執不斷。而今,百畝茶園青翠欲滴,青磚籬墻古樸雅致,河道清波映照藍天,村民的笑臉如春日繁花——這一切的巨變,源于鄉村振興“三增行動”的深度實踐——產業增效、村莊增靚、鄉風增善,讓這片土地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
荒坡變茶海 圖片由梅江鎮政府提供
產業增效:荒坡變茶海,220萬工資背后的“綠色革命”
“446畝荒坡能種茶?當時誰信??!”民族村黨支部書記何樹梅回憶起2022年的情景,仍感慨不已。那時的荒坡碎石遍布,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守著薄田度日。
轉折始于一場“院壩算賬”。村黨支部開了10余場院壩會,何書記帶著6名黨員包聯最抵觸的幾戶村民,“白天幫著干農活,晚上蹲在院壩算細賬:一畝地流轉每年得200元,務工還能掙幾千,不比荒著強?”兩個月后,96%的村民簽了流轉協議。
依托國家扶貧政策,2024年4月,民族村標準化茶葉廠正式投用,在“公司+村委+農戶”創新模式下,引入重慶妙泉嘉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首季就加工鮮茶2.5萬斤。技術員小吳是村里第一批去浙江學炒茶的“90后”:“剛開始炒出來的茶帶焦味,師傅罵我們‘把金葉子炒成了枯葉’。” 如今,他們精心炒制的高山茶葉在沿海地區銷售火爆,帶動了當地200余人就業。從茶山開荒到茶葉銷售,三年來已累計發放工資220萬元,村集體實現年增收10萬元。
“我家土地流轉費今年有1500余元,采茶務工還掙了2萬多,比種玉米翻了數倍!”村民何大娘的賬本里,寫著產業增效的鮮活注腳。更深遠的變化在于,茶產業讓“空心村”重聚人氣——百名外出務工青年返鄉,昔日冷清的村道上多了孩童的歡笑,老人身邊有了兒女的陪伴,鄰里間圍繞茶園的發展有了說不完的共同話題。
28000塊青紅磚砌起的800米景觀擋墻 圖片由梅江鎮政府提供
村莊增靚:泥巴路變風景畫,28000塊磚砌出“網紅地”
“以前村里污水順著巷子流,豬圈就在屋后頭,哪敢請親戚來耍?”76歲的楊阿婆坐在自家院壩里,指著門前的河道說。今年,村里啟動河道清淤時,她第一個拆了河邊的柴棚。村民們投工投勞,用28000塊青紅磚砌起800米景觀擋墻,墻上彩繪的苗族文化元素,如今成了游客打卡的網紅地。
何樹梅帶著記者走到吳阿婆家的庭院,爬滿竹籬,百日菊在石缸邊綻放,墻角還擺著苗繡紋樣的裝飾品。“這是村里評的‘最美庭院’”阿婆不好意思地笑了,“以前房前堆著柴火,現在每天掃三遍,看著都舒心!”如今,500余平方米的生態小花園串起全村風景,77個三格式化糞池讓污水“隱身”,民族小學的孩子們常到河邊寫生,學生們的畫里,總有“清清的河水里游著小魚”。
學習苗繡 圖片由梅江鎮政府提供
鄉風增善:蘆笙調取代吵架聲,一針一線繡出“精神共富”
“以前為了地界、水源,鄰里三天兩頭吵架。”駐村干部易華明翻開“云上和事堂”的記錄,“現在有糾紛線上說,線下‘同心橋’議事,今年10余起糾紛都化解在村里?!鄙蟼€月,伍家與龍家因樹木倒伏危及房屋安全,引發糾紛,通過線上調解,兩家人當場握手言和。
在苗繡傳習室,65歲的楊阿姨正教年輕人飛針走線?!斑@門手藝快失傳了,現在村里辦班,年輕人來得比趕集還勤?!彼钢鴫ι系淖髌氛f,“你看這姑娘繡的蝴蝶紋,比我年輕時繡得還好!”民族小學的竹竿舞課上,孩子們跟著節奏跳躍,校長陳明說:“苗語課、苗鼓興趣班一開,孩子們更愛自己的文化了,上次研學活動,他們給城里游客表演,個個都驕傲得很!”
更動人的是無聲潤物的家風傳承。吳家媳婦楊橋芳,自嫁入這個苗家小村已整整6載。6年來,她每天悉心照料年邁的婆婆和患重病的兄長,從未有過半句怨言。婆婆常含淚拉著她的手說:“我這輩子修來的福氣,才有這么好的閨女??!”而楊橋芳總是笑著回應:“媽,您養我丈夫小,我陪您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評‘好媳婦’,全村都投她!”何樹梅感慨道。如今村民皆以善舉為榮,暗自比孝順、比熱心,誰若對老人不耐心、鄰里有隔閡,便覺臉上無光。這淳樸鄉風,如苗嶺清溪,滋養著一代代苗鄉人,成為這片土地最溫暖的底色。
(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麗華 田孟艷 通訊員 譚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