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網訊 近年來,為賡續紅色血脈、激活革命遺址,隘口鎮壩芒村以發展旅游為抓手,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精心規劃并實施了一系列紅色遺跡保護與修復項目。其中,倒馬坎紀念碑修繕、紅色文化展館建設以及紅色步道建設等項目,成為了壩芒村紅色旅游發展的重要支撐。
壩芒村紅色走廊
壩芒村地處渝黔交界地帶,坐落于武陵山區腹地,曾經作為紅三軍進軍秀山、開辟新蘇區的重要節點,擁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2023年1月,在合川區對口幫扶資金的支持下,隘口鎮啟動“紅軍棧道”建設項目。該步道于同年8月竣工,總長為4公里,寬1.5米,以紅軍文化廣場旁的國道319線為起點,串聯起紅軍洞等歷史遺跡,最終抵達千畝銀花基地觀景平臺,沿途配套木亭3座、旗臺及11個垃圾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紅色教育體驗線路。
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項目在建成投用后,壩芒村的年接待游客量從以往的寥寥無幾躍升至300余批次、5萬余人次,村集體通過紅色文旅項目創收達到5萬元,帶動村民增收達8萬元。”
隘口銀花基地
目前,該村已累計接待學校、企業、黨政機關等團體200余批次、超過2萬人次,紅色文旅品牌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持續擴大,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之路。步道的建成不僅方便了當地群眾出行,更為游客提供了一個重溫歷史、感悟革命精神的重要場所,同時更是深化了合川與秀山的合作、加強了兩地文化的交流。
如今,壩芒村已成功實現從革命老區向紅色教育基地與文旅打卡地的轉型,更通過“一中心兩遺址三支點”的規劃布局,構建起完整的紅色旅游生態體系。由村集體合作社統一運營的游客接待中心、紅軍餐館、革命陳列館及倒馬坎戰斗遺址紀念碑等設施,與沿步道設置的觀景平臺形成有機聯動。游客在重走長征路的過程中,既能沉浸式體驗戰斗遺址的歷史厚重、聆聽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又可俯瞰千畝山銀花基地的產業盛景,真切感受“紅色基因傳承+綠色生態發展”的融合魅力。
壩芒村紅色走廊
綠水青山撐起錢袋子,革命光輝照亮好日子。在紅色旅游帶動餐飲、住宿等服務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山銀花種植培育也已成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村集體帶頭打造300余畝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周邊村民自主種植8000余畝,更創新推出“山銀花+黃精”套種模式,在150畝土地上實現根系互補、土壤改良與產值躍升,該模式預計年均畝產值增收4.2萬元。同時,隘口鎮以壩芒村為核心建成2.1萬畝中藥材基地,通過采摘、加工等環節創造大量家門口就業崗位。2024年全鎮山銀花種植戶戶均增收達1.6萬元,真正讓紅色土地結出綠色碩果,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如今,這片流淌著濃厚紅色基因的村莊不僅成為了全國第二批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陳列館、紅色事跡名聲遠揚,而且還培育出了綠色農業產業,“一紅一綠”相得益彰,奏響振興強音。
(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