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網訊 近年來,涌洞鎮野坪村通過構建“庭院經濟”與“庭院生態”模式,讓鄉野變“花田”,村民變“花匠”,使原本偏僻的小鄉村變身為網紅打卡地,帶動整個鄉村實現景美、人美、產業興旺。
游客打卡繡球花海
6月,涌洞鎮野坪村5000株繡球花競相綻放,藍紫色、粉白色、淡紫色的花球簇擁成海,與遠處層疊的青山、錯落的農舍構成一幅生態宜居的田園畫卷,吸引了大量周邊游客周末前來打卡拍照。
這片花海的主人翁正是野坪村的“多肉書記”田茂立,當城市化浪潮席卷鄉村,他在自家院落里找到了破題之道——把房前屋后的“邊角料”變成“聚寶盆”,用多肉與鮮花書寫“小庭院大經濟”的美學故事,讓曾被忽視的方寸之地,成為村民增收、村莊煥新的起點。
從“農人”到“花匠”
五年前的田茂立,和所有野坪村人一樣,天不亮就扛著鋤頭下地。面對土地收益逐年走低、年輕人紛紛進城的現實,這位村黨支部副書記的心里始終憋著一股勁:“咱農民的命,難道只能拴在幾畝薄田上?”
田茂立正在修剪多肉
田茂立告訴記者,野坪村面對勞動力流失、土地撂荒的困境,村“兩委”敏銳捕捉到多肉植物易存活、市場需求旺盛的特點,將其確定為庭院經濟突破口。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政策,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村集體統一提供種苗、技術指導,引導村民發展庭院經濟。
當時,作為村黨支部副書記的田茂立二話不說,率先帶頭試種,沒有現成經驗,田茂立就把自家院子變成試驗田,白天處理村務,夜里捧著手機學養護知識,利用廢棄輪胎、竹筐打造創意花器,并通過短視頻直播培育過程,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僅第一年銷售額就突破5萬元。
大棚里的多肉
田茂立的身份轉變如同一株多肉植物的生長軌跡,從泥土中扎根,在時光里蛻變,最終綻放出令人驚艷的色彩。這位曾經的莊稼漢,如今成了村民口中“把日子過成詩”的“多肉書記”。
在這片用多肉重新編織的鄉土上,田茂立完成了從“種糧食”到“種風景”的華麗轉身。當問他下一步打算時,他正蹲在庭院里,用瓦片給新到的“仙女杯”鋪面:“等明年春天,想繼續帶著大伙兒在田里種花海,讓城里人看看,咱們農民不僅會種地,更會種生活。”
從“雜亂院”到“網紅打卡地”
在野坪村,多肉和鮮花不僅是“搖錢樹”,更是“畫筆”——村民用綠植勾勒庭院輪廓,用創意點綴鄉村肌理,讓“賣產品”與“賣風景”同頻共振,繪就“一戶一景、一路一韻”的田園畫卷。
楓坪花谷
走進野坪村,青翠山巒環抱,道路寬敞整潔,房前屋后綠意盎然,千余盆多肉植物在庭院中舒展枝葉,構成一幅生態宜居的田園畫卷。
“以前村里污水亂排放、垃圾也是亂扔,不僅味道大,周邊的土壤條件都不是很好,生活環境跟現在簡直是天壤之別。”村民告訴記者,依托天然石林的地理環境資源,野坪村打造了“楓坪花谷”鄉村旅游基地,設計出“多肉梯田”“吊腳樓多肉墻”“石磨盤多肉池”等特色場景,將土家建筑元素木欄、青瓦等與多肉種植結合,形成“土味與精致并存”的鄉村美學。
野坪村的多肉吸引游客打卡
村民自發組織“庭院設計大賽”,利用竹筒、陶罐、舊農具打造創意花架,涌現出“多肉迷宮院”“彩虹花墻院”等20余個特色庭院,吸引周邊游客周末打卡。如今憑借“楓坪花谷”的絢爛色彩和“多肉王國”的萌趣詩意,讓“顏值經濟”成為撬動野坪村共同富裕的新支點。
“以前家家戶戶的院墻都是灰撲撲的,現在村里面種滿了花花草草,連城里的姑娘都來打卡拍照!”村民王素芬抱著孫女站在自家院門前,指著大片的繡球花海笑得合不攏嘴。
如今,全村家家戶戶農戶參與多肉種植,閑置庭院變身“致富院”,實現了“美麗風景”向“美麗經濟”的轉化之路。
從“經濟”到“生態”
從“庭院經濟”到“庭院生態”,野坪村正以多肉等綠植為支點,探索“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為山區鄉村振興書寫可復制的“綠色答卷”。
“我種植多肉、花卉的年收入約3萬元,美化庭院的同時錢袋子也鼓起來了,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發展庭院經濟增收致富的村民李大姐利用房前屋后小空地、廢棄的樹木等種植多肉實現了增收。
村民種的多肉
2021年起,野坪村便開始鼓勵村民在自家庭院種植多肉盆栽,并在每盆植物上標注價格,方便路人或游客自助購買。目前,村民自發種植了多肉、繡球花、菊花等50余種花卉,逐步將多肉栽植發展為野坪村庭院產業,讓“閑置地”變身“示范院”,點亮和美鄉村新“錢”景。
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推窗見綠、抬頭賞景、出門聞香、院中致富”已成為野坪村方寸庭院的標配,不僅扮靚了村莊顏值,更富了村民口袋,成為鄉村振興的新亮點。
下一步,野坪村將采取“大戶+農戶”模式,讓更多群眾發展多肉等花卉種植,盤活農戶庭院空地,以庭院經濟的蓬勃發展引領更多院落“微經濟”繁榮壯大。
游客打卡野坪村繡球花海
楓坪小院的多肉融合田園詩意令游客流連忘返,顏色絢爛的繡球花成為縣域游客每年必去的打卡點之一……2024年,野坪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萬元,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2024年獲評“重慶市巴渝和美鄉村重點村”。
記者手記:
從“空心村”到“和美鄉村”,從生態治理到基層善治,野坪村以多肉為支點,撬動了產業升級、環境改善、治理創新的多重杠桿。這一“小而精專”的發展路徑,為同類鄉村提供了“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寶貴經驗。正如田茂立所說:“每一株多肉都是鄉村振興的種子,只要用心澆灌,就能在貧瘠的土地上開出致富花”。
(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瑜 田孟艷 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