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網訊 河水清澈見底、空氣清新宜人、房前屋后干凈整潔……一幅水清岸綠的生態畫卷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展開。近年來,秀山縣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施策、多元管控,以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切口,最大限度恢復水體景觀和灌溉功能,讓曾經的一條條臭水河和臭水塘成為當地老百姓的“飯點廣場”和“庭院經濟的水缸”,助力鄉村生態振興。
“臭水溝”變清水渠
秀山縣龍鳳壩鎮龍鳳壩組的水井旁花紅柳綠、草木清新,下午四時分,三三兩兩的村民在井邊清洗著晚餐需用的菜。與井水相連的一條溪溝流水潺潺,同樣清澈喜人,四周綠籬、野花營造出宜人的清爽氛圍。周邊群眾悠然的坐在井邊桂花樹下談笑,怡然自得。
很難想象,曾經這里是一片黑臭水體。龍鳳壩鎮龍鳳壩組村民楊勝軍家住在這個井水旁,從前的樣子,令他印象深刻。“由于這里水體水量少、底泥淤積和附近居民散養雞鴨等原因,形成一條臭水溝,水質渾濁、惡臭彌漫,附近居民都怨聲載道,繞道而行。”楊勝軍說,臭水溝與一旁溪水相連,影響周邊的水質也變差了。
“不過現在這條臭水溝全變樣了。”楊勝軍說,如今不僅水質變好,水井邊上還修建了石凳、桌子,種植了樹木,讓我從臟亂差的“受害者”變成了優美環境的“受益者”。
據了解,龍鳳壩鎮有黑臭水體2個。其中,不少是周邊群眾排污、扔垃圾的頑疾之地,除明顯路面水溝排水外,地下還存在各類管道,給排污治理帶來一定難度。
【龍鳳壩鎮整治前(左)、整治后(右)】
“在縣生態環境局的指導下,我們對各類明、暗排污管道進行了改造,全部納入污水管網,又進行了清淤疏浚、生態回填、控源截污、栽種綠植等全面工作。”龍鳳壩鎮工作人員楊正飛說,村民們都痛恨“黑臭水”,一動工就受到大家的廣泛歡迎。“龍鳳壩組黑臭水體面積538平方米,清理淤泥約282立方米,修繕管溝2200米、增加蓋板2000米、種植植物1630平米。”楊正飛補充說,黑臭水體整治工作“三分靠建設,七分靠管理”,既要集中力量整治好,更要立足長遠維護好。為保證良好水質,每個項目都安排專人巡查監督,每周對河道進行清理,持續鞏固治理成果,讓老百姓享有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產生活環境。
“污水潭”變“飯點廣場”
“以前大家生活污水都往這里面排,使得整個水潭都是墨綠色,老遠都能聞到刺鼻味,周邊雜草叢生,夏天蚊子蒼蠅到處飛。如今不一樣了,這里變成了大家茶余飯后散步、聊天的好去處。”家住岑溪鄉和平村的村民吳秀祥高興地說,環境改善好了,附近的村民都好評不斷。
今年,秀山縣各部門“現場辦公”對岑溪鄉和平村黃壩組279平方米黑臭水體進行治理,修建污水管網,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從源頭解決污水亂排的問題。同步清理淤泥和周邊垃圾,實施生態修復、回填,最終消除了水體黑臭。
“這次治理后,周邊群眾環保意識顯著增強。我們借勢宣傳環保,大家從最初的不以為然,到逐漸轉變觀念,再到現在的積極參與,這一轉變過程令人欣喜。”岑溪鄉和平村黨支部書記滕明富說道,作為民生工程的重要一環,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工程的成功實施不僅解決了群眾的實際問題,也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這可真是做到老百姓心坎里的工程!”村里老少都這么樂呵著說。以后大家再也不用生活在臭氣中了,感覺生活都跟著“升級”了。
【岑溪鄉整治前(左)、整治后(右)】
11處黑臭水體摘“黑帽”
黑臭水體治理是水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根基,更是廣大人民群眾對水生態環境改善的向往。自秀山縣黑臭水體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全縣上下高度重視,通過“縣—鎮街—村社”三級排查攻堅工作機制,對轄區內黑臭水體開展拉網式全覆蓋排查,尤其將村莊房前屋后河塘溝渠和群眾反映強烈的黑臭水體作為排查的重點對象。以感官判斷、公眾評議、水質監測等方式綜合評判水體狀況,確保沒有盲區、不留死角。對于排查出的農村黑臭水體,形成排查清單,建立“一水一檔”,跟蹤督辦,逐項銷號。
截止今年8月,秀山縣成功整治了全縣11處、總面積為14334平方米的農村黑臭水體,徹底摘去了“黑帽”,實現了動態清零,直接受益群眾1.4萬余人。
鄉村水系環境的治理任重道遠。在系統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基礎上,河暢、水凈、岸綠、景美藍圖正逐漸成為美麗秀山的現實畫卷。
(融媒體中心記者 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