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網訊 近年來,岑溪鄉堅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放大黨建統領優勢,積極響應“三增”行動號召,充分發揮組織帶動作用,創新推行“1+N+1”工作法,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培育文明鄉風、共建清廉村居,讓鄉村院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以打造巴渝和美鄉村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走進岑溪鄉和平村,道路寬敞平坦、房屋錯落有致,青磚石橋、文化廣場分立兩旁,綠植鮮花、精美墻畫點綴其中,實現了抬頭即“畫”,入目是“景”。
在鄉村治理過程中,岑溪鄉突出“院落治理”抓鄉風文明,集中在農家小院這個最小單元展示以文化人、以德潤人成效,以“1+N+1”治理工作法推動文明新風深入人心。
“一是制定‘一則院落公約’。結合各院落習慣制定治理公約,對村民行為習慣、人居環境、家風家教、遵紀守法等方面進行細化規定,確保治理有章可循、有‘約’可依。二是依托‘N個自治組織’。以院落為單位探索建立鄰里互助會、紅白理事會、集體資產管護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讓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勤勉自力、協作互助等文明新風沁潤人心。三是建好‘一個清風驛站’。依托文化廣場、農家小院等群眾活動場所打造‘清風驛站’,將村務公開欄、村民議事廳、調解和事堂‘一站式’延伸至每個院落,成為群眾參與監督村務的重要渠道和溝通鄰里情感的重要平臺?!贬l黨委副書記、鄉長劉興鋒說。
同時,岑溪鄉在治理過程中,將56個村民小組分為了51個院落小組,共設置6套院落公約。同時,為全面推進“1+N+1”治理工作法有效實施,岑溪鄉探索建立了“六和聯創”積分制鄉村治理新模式,將鄉村治理的各項事務轉化為“和善村民、和美家庭、和睦鄰里、和煦村落、和諧社會、和暢鄉風”6個維度的數量指標,讓村民們共同締造和美鄉村,共建共享幸福生活。
岑溪鄉和平村支部書記滕明富說:“創建積分超市,開展積分評比,通過積分兌換物資,從行為上改變村民在鄉村治理當中的一些陳規陋習,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在積分制的激勵下,和平村村民們積極參與到了村莊靚化的工程中來。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村民們投工投勞、就地取材,建成清水平臺9處、微型文化廣場2處,農戶自主美化庭院40余戶,改造戶廁206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100%。全村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鄉村要振興,法治必先行。為提高鄉村居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和平村在村民議事廣場設置了法治宣傳欄,并開展法律宣講等活動。同時,為加強鄉村社會治理,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和平村充分發揮小組微信群、院壩會議事平臺作用,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建立“黨委+黨支部+黨員+群眾”四級聯動機制,讓群眾真正參與到村級事務決策中去。今年來,和平村已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0余項。
為繪就和美鄉村新圖景,岑溪鄉將清廉文化融入清廉村居建設,依托巴渝和美鄉村創建,將和平村作為該鄉“清廉村居”試點示范單位,圍繞“班子清廉、村務清爽、干群親清、民風清朗”“四清”目標,在鄉村治理中培育以“清”為美的鄉風民風?!熬€上線下”同步公開村務事項,第一時間讓群眾摸清“家底”、知曉“家情”,推動“村務清爽”。同時,通過干群共商共建匯聚發展合力,積極引育市場主體發展銀花基地800余畝,打造了全縣第一個高產油茶與山銀花復合經營示范基地400畝,帶動群眾增收40余萬元。
亭臺院落,親友圍坐;人心向善,文化潤鄉。岑溪鄉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穩中求進,讓鄉村院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不斷繪就和美鄉村幸福底色。
(全媒體記者 廖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