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網訊 7月17日至18日,縣委書記馬文森率隊深入烏楊街道、清溪場街道、龍鳳壩鎮、隘口鎮、官莊街道,就鄉村振興及農村“三增”行動工作推進情況進行調研,推動“三增”行動走深走實,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縣領導向照勇、徐燕、楊國洪、陳茂、唐太成參加現場調研。
調研現場
在烏楊街道大田壩村、涼亭村,清溪場街道巨豐村、芒洞村,龍鳳壩鎮司城村、大寨村,隘口鎮屯堡村、壩芒村,官莊街道柏香村,馬文森一行看現場、聽匯報,詳細了解各鄉鎮“產業增效、村莊增靚、鄉風增善”“三增”行動推進情況。
按照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快建設巴渝和美鄉村推進會議精神,烏楊街道圍繞“產業增效、村莊增靚、鄉風增善”行動,確定以涼亭村蔬菜產業為基礎,打造示范點。該村成立農業公司,歷經13年的發展,成為了全縣蔬菜產業中僅存的幾個企業,為秀山縣有名的“菜籃子”。公司現有種植基地102畝,大棚50余個,年均種植蔬菜和育苗400畝以上,服務范圍覆蓋中和、烏楊、平凱、官莊、清溪場、梅江、石耶等8個鄉鎮(街道),常年為佳惠超市、大華超市等4家商超提供優質綠色蔬菜,年營收80萬元。公司積極發揮社會效益,建立利益聯結農戶60余戶,流轉農戶土地45戶,其中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13戶;常年提供就業崗位,年增收25萬余元,戶均增收4200元。公司先后被評為縣級龍頭企業、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業孵化基地、縣農學會會員單位;公司負責人程周先后被評為明星科技示范戶、種植能手。
清溪場街道依托產業基礎、自然資源、交通條件等優勢,明確“三增行動”“三個一”(一蓋即平陽蓋,“一庫”即孝溪水庫,“一壩”即坪壩地區)工作思路,大力開展產業增效、村莊增靚、鄉風增善行動,其中巨豐村采取“黨建統領、支部帶動、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方式,不斷打造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新農村。探索“人防+技防”基層治理模式,建設素質高、調度準、處置快的基層治理模范村落。培育鄉風文明新風尚,為鄉村振興賦予新動能。引導村民自我管理,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倡導文明和諧民風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龍鳳壩鎮重點圍繞“一心三帶”構建具有龍鳳壩特色的“一體兩翼”(平壩、山區)“五大板塊”(中藥、茶葉、油茶、果蔬、生豬)產業格局。已建成3家5個單元年出欄10000頭標準化生豬代養場,正在實施8個單元年出欄16000頭代養場;“一藥兩茶+果蔬”產業基地規模達15900畝(銀花2200畝、茶葉3500畝、油茶5500畝、銀杏2000畝、果蔬2700畝)。村莊增靚方面,龍鳳壩鎮大寨村,通過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及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完善“村規民約”“門前三包”、積分制等制度,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等專項行動,結合“五改”、傳統村落保護等政策,構建全方位無死角的村莊靚化環境,實現了抬頭即“畫”,入目是“景”,道路整潔敞亮,房屋錯落有致,美了鄉村、樂了群眾。
今年來,隘口鎮屯堡村水點小院以創建“和美院落”為契機,積極探索“院落微治理”新路徑,建立“1234”機制,著力打通鄉村治理“最后一米”,有效解決鄉村治理單元過大、群眾參與度不高等問題,實現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1981年來,已有91名水點籍子弟考上大學,走向世界。近年來,隘口鎮壩芒村始終堅持深挖紅色文化資源,做強特色產業的“描紅畫綠”發展思路,實現了從“臟亂差”后進村到“白富美”先進村的和美蝶變。紅色打底活村:按照“一中心兩遺址三支點”紅色美麗村莊規劃,完成走紅軍路、掃紅軍墓、吃紅軍飯等紅色項目開發。去年“七一”以來,已接待各類團體300多批次1萬余人次。綠色發展富村:壩芒村以山銀花為主導產業獲評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現有山銀花面積8600畝,760戶農戶有496戶種植有山銀花,年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核。近年來,官莊街道柏香村積極招商引資,引進企業開墾荒地300余畝,以栽種蜂糖李和黃精套種方式,發展基地經濟。蜂糖李于今年開始初產,產量3萬余斤,產品遠銷江浙、貴州、昆明(部分產品空運出口到俄羅斯),經濟價值70余萬元。黃精預計2026年產出,經濟價值150余萬元。采取“公司+村級集體經濟+農戶”發展模式,帶動周邊100余戶群眾(其中脫貧戶16戶)及村集體經濟增收;柏香村田壩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于2020年開始修建,截至目前,實施了民宿民居改造、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示范、康養示范基地建設、電力設施改造、污水管網改造、進寨道路擴建等11個項目,總計投資約3600萬元,其中財政資金約3400萬元,引進社會資本投資約200萬元。已實施民宿民居改造房屋44棟,初步達到使用條件23棟。公共衛生間、電力設施改造、污水管網改造、小型停車場、民俗廣場、寨內綠化、照明路燈等配套設施已基本建成投用。由“炊煙柏香”旅游開發公司牽頭,已于“五一”黃金周開始試營業。
調研走訪各鎮街“三增”行動示范點后,馬文森一行還召開座談,對各示范點圍繞群眾是否真正參與、黨建統領作用是否發揮、集體經濟發展是否見效、鄉村治理長效機制是否建立等內容進行集中打分,并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全媒體記者 楊俊)